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街道纺织西街考古挖掘三座中晚唐墓葬,此中两座墓出土有墓志,墓从为唐代军吏田伾及其夫人冯氏,两人均身世武官世家;另一座墓葬出土的三彩抱幢(chuáng)狮子则尤为稀有。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西安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在《考古取文物》2025年第5期颁发了《陕西西安灞桥国棉五厂唐墓挖掘》。该考古项目领队为西安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王艳朋,执笔为李尔吾、段成刚、韩冬。2020年8月,西安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在西安灞桥区纺织城街道纺织西街挖掘了BQ113-1-14的地(现中海云锦小区)。该挖掘区位于白鹿原西麓,东距浐河2。3千米,原为西北国棉五厂的用地。掘汉、唐、明清期间墓葬41座,此中,挖掘区西部的三座唐代小型墓葬,出土了三彩抱幢狮子和墓志。冯氏墓(M15)墓室平面呈梯形,拱顶土洞。墓室长2。6、宽1。58~1。9、高1。44米。随葬品次要置于墓室东南部和棺侧,器类包罗塔式罐、青釉双系罐、白瓷盂、铜镜、铜钱、铅器、铁剪及墓志等。木棺位于墓室西侧,保留较差,仅存朽痕。棺长2。05、南宽0。5、北宽0。62米。人骨已朽成粉末,仅少量头骨残块,葬式不详。田伾墓(M17)墓室平面呈圆角方形,拱顶土洞。墓室进深3。1~3。8、宽1。66~2。3、高1。5米。墓室西侧有终身土棺床,长3、宽约0。8~0。85、高0。2米。随葬品均置于墓室东南部,出土器物包罗陶罐、塔式罐、陶俑、陶动物、陶砚及墓志等。木棺置于墓室西侧棺床上,保留较差,平面呈梯形,仅剩朽痕。棺长2。23、南宽0。5、北宽0。65米。墓葬被,仅存头骨置于棺床东侧,葬式不详。M19墓室西北部被现代扰坑打破。进深2。6~2。7、宽1。45~2。2、高1。3米。随葬品次要置于墓室东南部,有塔式罐、陶俑、三彩抱幢狮子、铜镞和铜钱。墓室遭盗扰,未见葬具和人骨。出土遗物中,陶器共8件(组),有塔式罐、陶罐、青釉双系罐和陶砚。瓷器有白瓷盂1件。陶俑共7件,有幞头俑、胡人俑及胸像俑,皆为红陶,空心,前后合模制做。陶动物共2件,为陶鸡和陶狗,泥质红陶,模制。
三彩器1件,为M19出土的三彩抱幢狮子。泥质红陶,模制。头偏左侧,端倪凸起,鼻梁扁宽,张口龇牙,左前牙残损,口下长须,双耳后抿,头鬃卷曲,颈带项圈,上饰铜铃。左前蹄抓经幢于胸前,左前腿曲立,撑于座,后腿曲蹲,宽尾贴臀,坐正在圆形座上,座下设方形冠角台。通体施绿、褐色釉,釉色纷繁复杂。通高29、底座高3。6、底座长11。6厘米。制型奇特,颇为稀有。目前,正在西安地域所见的唐三彩次要分为日用器具和模子器两类,次要器形有罐、盘、瓶、砚、人俑、镇墓兽和陶动物等。陶动物以马、骆驼为从,羊、狗、猪、鸡等次之。三彩狮子模子见于王家坟M90、西安西郊热电厂M63、临潼庆山寺塔宫等墓葬和遗址中。这些狮子模子大多为蹲坐状,或昂首或垂头舐爪,未见有抱持经幢之制型。狮子正在释教中具有崇高性,释教经论中常用狮子比方的无畏和伟大。跟着释教正在隋唐期间的昌隆成长,狮子的神威取功能逐步融入中土文化不雅念。此抱幢狮抽象进一步印证了狮子取释教的亲近关系,对研究唐代释教文化具有主要价值。田伾墓志,盖为方形,盝顶,顶面阴刻楷书“大唐故田府君墓志铭”,共3行9字,四周线刻卷草纹。志石为方形,四周略有残破。志石边长47、厚12厘米。志文楷书,22行,满行22字,共计351字。冯氏墓志仅存志石,方形,四周略有残破。长46、宽46、厚8厘米。志文楷书,26行,满行26字,共计625字。墓葬编年明白。M17墓从田伾葬于唐宪元和四年(809年),M15墓从冯氏葬于唐文大和九年(835年),属唐代中晚期。M19未虽出土明白编年材料,下葬时间不详,且安葬于统一墓区,另按照出土的陶俑和铜钱等遗物判断,能够猜测其取M15、M17时代附近,亦为唐代中晚期墓葬。
按照M17墓志内容,墓从田伾终究元和四年(809年),享年53岁,知其生于至德二年(757年)。身世京兆华原(今铜川市),系武官世家,祖父田玉任左武卫中郎将,父田子和任左骁骑翊府左郎将,属于中层武官。田伾于唐德建中三年(782年)参军,贞元元年(785年)获将仕郎散官,并被辟召入河阳节度使幕府,先后任(试)左卫兵曹参军、太子通事舍人、左金吾长史、同州防御使随军知上都留后、郯王府兵曹参军、河东节度使上都留后等。此中,左卫兵曹参军、太子通事舍人、左金吾长史、郯王府兵曹参军等应为试官,职事官次要为同州防御使随军以及同州防御使、河东节度使等藩镇的上都留后。所谓“试者,未为正命”,本来指未正式录用的试摄官。唐代中晚期,这一职位逐步演变成试假其衔却还有所职的寄禄官,试官沦为仅表白官员品级资历的阶官。上都留后即诸道进奏官,属于处所藩镇正在京城的驻京机构。进奏官最后并非的幕职,而是由本镇浩繁的幕职当选派一人充当,其后因地位日渐主要,才混同于一个的幕职。田伾先以同州防御使随军之职被选派为进奏官,后又兼任河东节度使进奏官,即反映了诸道进奏官制正在唐代中期的主要变化。
M15墓从为田伾夫人冯氏,正在其夫归天二十余年后,于大和九年(835年)正在京兆府长安县承平里私宅内辞世,享年七十二岁。其父为汾州军将,亦为武官世家。田氏佳耦墓志还了唐代家族内部明日庶后代糊口形态的奇特视角。志文载,田伾取冯氏生有四子三女,此中长子任左武卫兵曹参军,二子任太常寺丰礼郎,三子多病早亡未出仕,季子以吏部常选任朝议郎、姑苏司仓参军、内侍省学官、上柱国,丁母忧后复授陕州大都督府士曹参军、内侍省学官、上柱国等。长女落发为尼,法号惠寂。次女出嫁郗氏,长女出嫁白氏。正在冯氏归天时,仅季子田文雅和嫁于郗氏的次女尚。值得留意的是,除冯氏所生的后代外,田伾另有志雅、季雅两位庶子,皆为明日季子田文雅之弟。这两位庶子未见担任,也未见载于冯氏墓志中,这无疑正在必然程度上折射出唐代家族糊口中明日庶有此外社会不雅念。此外,冯氏墓志撰写者为“朝议郎前太府寺丞上柱国李述撰”,由其子田文雅书,且正在墓志后题“凡六百廿五字,嗣子文雅书”。这正在唐代墓志中比力少见。考前人员认为,此次挖掘的三座唐代中小型墓葬是关中地域这一期间风行的墓葬形制,为研究关中地域中晚唐墓葬供给了新的材料。出土的墓志不只对研究唐代下层军官家族糊口具有主要价值,并且从侧面了唐代中晚期地方取处所藩镇的款式,以及藩镇幕府僚佐轨制的昌隆。